断路 | 1.极柱或端子在组装时焊接不良。 | 1.电压异常不稳定。 2.各格比重平均。 3.端子部位熔损。 4.电池放电时电压在0V以下,且故障极冒烟。 5.补充电时电流无法输入或冒烟液温升高。 | 电池需更换 | ○ |
| 2.端子外部短路。 3.过大电流放电。 4.端子部位钻孔或自行改装。 | | | ※ |
隔槽贯穿 | 1.电池制造隔间穿孔。 2.格间隔板熔接不良。 | 1.电压低。 2.相互贯穿的格电解液比重相同,且极板隔离板颜色浅。 3.相互贯穿的格电解液相互流通。 4.以测试器测试贯穿的格会产生沸腾且混浊。 | 电池需更换 | ○ |
| 3.搬运粗暴作业或受外力撞击。 | | | ※ |
逆装 | 1.组装时插入时极板群放反。 2.封盖错误,盖和槽极性相反。 | 1.电压低(1格逆装约8.4V,2格逆装约4.2V,3格逆装0V,4格逆装约4.2V,封盖相反-12.6V)。 2.逆装格的极板颜色相反。 | 电池需更换 | ○ |
逆充电 | 充电时正负极连接错误 | 1.电压呈负值。 2.液比重低,在1.20以下。 3.正负极板颜色相反。 | 电池补充电(严重者电池需更换) | ※ |
电池爆裂 | 1.电池制造焊接不良或短路。 | 1.确认电池有否焊接不良或短路。 2.液口栓排气孔堵塞。 3.端子部位熔损。 4.电槽破裂的形状由下往上(由里向外)裂。 5.确认线路或端子有否接触不良。 | 电池整修或电池需更换 | ○ |
| 2.液口栓堵塞。 | | | ○或※ |
| 3.端子腐蚀或接触不良。 4.充电时火花介入。 5.外部端子短路。 6.线路不良故障。 | | | ※ |
注液不当 | 1.初注液比重过高或过低 2.液面降低补液错误(注入硫酸水或其他不纯物) 3.电解液溢出 | 比重过高时: 1.补充电后液比重在1.30以上。 2.隔离板炭化。 比重过低时: 1.补充电后液比重在1.20以下 2.隔离板色泽较淡 3.电容量低或极板生白 注入不纯物时: 1.电解液混浊或色泽异常 | 电池换液 严重者电池需更换 | ○或※ |
漏液 | 1.电槽射出口处未修平 2.电槽与槽盖熔接不良 3.端子与槽盖密合不良 | 1.射出口破裂漏液(底部)。 2.电池倾倒60°电解液漏出。 3.电槽外部有碰伤痕迹。 4.气密试验时漏气。 | 电池整修 或电池需更换 | ○ |
| 4.使用疏忽碰击造成 | | | ※ |